服装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发布时间:2023-05-25 10:22:03 文: 曹明路 陈娟 345
来源: 工信头条

服装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曹明路陈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与标准研究所 服装是纺织行业主要的终端产品类型,既是人民日常生活的必要供给,也是我国传统优势出口品类,其质量状况紧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纺织行...

http://document.cntex.cn/industry/upload/管理控制台/2022/04/19/165033275398240.png

曹明路 陈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与标准研究所

 

服装是纺织行业主要的终端产品类型,既是人民日常生活的必要供给,也是我国传统优势出口品类,其质量状况紧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纺织行业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配套最完整、转型升级不断推进的纺织产业链,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最终产品的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纺织行业在基本实现纺织强国目标的基础上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服装产品质量也有新的内涵和更高要求。

 
新发展阶段服装产品质量要求

“十四五”时期,服装行业坚守“科技、时尚、绿色”新定位,在国际贸易格局调整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面对持续释放的高品质、多元化产品和绿色化生产需求,不断丰富产品质量内涵,拓展细化产品质量要求。概而言之,服装产品质量的关注重点已从服用性的单一提升扩大到各项特性的全面优化,现阶段质量要求可从服用性、安全性、功能性、设计性、生态友好性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服用性

服装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需要具备在一定使用条件下抵抗损坏的性能。服用性要求主要体现为断裂强力、撕破强力、顶破强力、纱线滑移、水洗(或干洗)尺寸变化率、起毛起球等物理机械性能指标,以往较受重视。当下,国内消费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短周期趋势,对服装产品的关注点向时尚、舒适、特殊功能等方面转变,对服用性的要求不再突出。

安全性

服装等纺织产品的安全性一直以来属于强制性要求。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按照婴幼儿纺织产品、直接接触皮肤纺织产品和非直接接触皮肤纺织产品进行分级控制,包括甲醛含量、pH值、异味、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和各种色牢度指标。针对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增加了重金属、邻苯二甲酸酯、燃烧性能、绳带、附件尺寸,及抗拉强力、锐利性等要求。随着健康理念的全面普及,消费者越发注重服装产品的安全性。

功能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产品除满足基本使用性能之外,保暖、凉感、抗皱、抗菌、抗静电、吸湿速干、防水透湿、防紫外线等各种附加功能需求不断增加。功能性需求可归纳总结为舒适型功能、防护型功能、易护理型功能和卫生型功能四类。纤维制备、纺纱织造、染整加工等技术的进步及综合运用,赋予服装产品更多科技元素,使其具备某种特殊功能乃至复合功能。

设计性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对服装设计所传达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有了更多期待。一方面,国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希望在着装上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和时代记忆,追求服装设计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90后”“00后”代表的年轻一代自我意识强烈,希望在着装上展现自己的性格、爱好和志趣,追求服装设计的个性创意。

生态友好性

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生态友好性指标被逐渐提升为纺织产品质量的重要内容。欧盟将于2026年正式开征“碳关税”,美国也在效仿酝酿中。我国明确把“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重点提及纺织行业,部署多项目标任务。纺织行业亟须加快发展节能减排降耗技术,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含绿量”。

产业链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纺织行业持续推进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整体质量不断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服装产品质量状况整体向好,尤其在服用性、安全性、设计性方面成绩较为突出。

服用性质量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纺织服装企业通过合理选用和改造纤维材料、优化纱线和织物组织结构设计、改进后整理工艺等技术手段,有效提高纱线纤维抱合力,增加织物结构稳定性,保护纤维并减少磨损或破裂,从而实现各项物理机械性能的大幅提升。目前,国内服装产品在断裂强力、顶破强力等指标上已普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优于大部分欧美产品。

安全性质量状况得到较大改善。随着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升级与推行,服装产品安全性质量要求更加严格,企业质量责任主体意识逐步加强。企业针对不同性质和用途的服装面料,主要通过科学制定工艺流程、开发新型染料、升级助剂配方、规范生产操作等措施,将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严格控制在限定范围内。各类服装产品在甲醛含量、pH值等化学安全性方面的质量达标情况均有所好转。

设计性质量发展迅速起步成势。依托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视频直播、虚拟试衣等线上消费新场景兴起,有效增进消费互动、优化消费体验,为独立服装设计品牌进一步打开了市场,激发了服装设计创新活力。原创设计师队伍不断壮大,一大批国潮服装品牌迅速崛起。汉字及书法、民族特色纹样、传统服饰元素等文化资源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和演绎,引发了民众的文化共情和时尚消费浪潮。

目前,纺织行业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具体如下。

功能性质量难以开展统一评判。近年来,新型服装产品层出不穷,标称功能花样繁多,给质量评判依据的确定造成一定困难,同时给不良商家以偷换概念、夸大宣传之机。由于部分新功能的检测在行业内暂时无统一的方法标准可循,通常只能按照产品标注的方法进行检测,而很多厂家宣称具备该功能却并未注明检测方法,导致功能的有效性无从核验。

设计性质量品牌价值赋能有限。我国服装行业已有不少自主品牌具备高品质服装设计加工能力,夯实了品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但企业品牌运营能力薄弱制约了品牌价值的创造和提升,未能将产品的高品质有效转化为高附加值。主要体现在:品牌效益不强,国内市场占有率低;品牌的文化引领能力不强,尚未形成鲜明的品牌文化和高识别度的品牌风格;品牌的文化渗透力不强,在国际时尚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仍然弱势。

生态友好性质量能力短板明显。发达国家通过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持续加强绿色壁垒,对纺织产品的原料、生产、使用、处理各环节不断提高要求。目前,在产品使用环节的基础控制内容上,国内技术方法和指标水平与国外差距不大。但在原料、生产、处理环节所涉及的有毒化学品源头控制、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治理、废料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国内技术发展难以跟上发达国家的步伐。

制约服装产品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是标准体系不适应产品创新的节奏。我国纺织行业现行标准体系按照原料或工艺对产品进行分类,使得每一类常规产品都能方便定位到对应标准,但难以拓展适用于新型产品。新型纺织面料的持续开发,使得其成分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多样且复合化,产品类型的不断扩充将导致标准体系过于冗杂。国际上通行的纺织行业标准体系则是按产品用途来划分,对行业的适应性更强。

行业质量控制能力水平有待提升。服装行业链条长、环节复杂、物料投入和产出繁多。一方面,目前仍有部分中小印染企业采用落后工艺和廉价染料助剂,不仅增大了服装面料的安全性质量风险,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影响服装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结果,降低了生态友好性质量。另一方面,服装生产链条质量控制点较多,控制方案难以落地,加之部分企业对工艺原理掌握不当,欠缺生产过程管控的知识和经验,无法从工艺设计、生产管理等源头环节上保证产品质量优良、稳定。

品牌管理高端人才缺口普遍严重。战略层级品牌管理人才紧缺是各行业大型企业在品牌升级阶段普遍面临的困境,而服装行业时尚属性尤为突出,企业高端化、品牌化发展需求更加迫切,在这些方面所受制约更为显著。我国企业品牌管理整体水平较低,大多数品牌管理人员的思维和能力仍局限于市场营销层面,在品牌战略规划、品牌价值建立等方面缺少理念和方法,没有将品牌真正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和核心竞争力来进行运营。

检验检测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检验检测机构与纺织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供需对接,导致机构对行业内出现的新需求了解不及时,不能主动跟踪产业发展的检测技术需求。另一方面,新型或高端检测项目的相关标准研究制定滞后,对检测技术发展的指引性不足,而检验检测机构自行开展检测技术研究和检测能力建设成本高、风险大。以上原因导致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局限于常规项目,新型或高端检测技术储备薄弱,难以发挥对产品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

下一步工作重点

完善标准体系建设。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智库等纺织行业标准化组织应加强协同衔接,统筹推进我国纺织行业标准体系健全完善工作。一是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开展纺织产品分类方法修订,研究建立产品分类目录和产品标识规范。二是围绕服装产品的功能性、生态友好性等新兴质量需求,加强检测试验等基础标准研制,提高同类质量要求在术语、指标设置、检测方法上的一致性,从而提升标准的通用性、可扩展性和数据可比性,加快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

加快行业转型升级。行业主管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动纺织行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加快提升行业发展质量效益。一是推动产品质量提升结果纳入技改类项目验收标准,根据产品质量等级品率、质量损失率等指标改善效果实行分档支持,牵引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二是引导支持纺织企业大力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保证工艺稳定、质量数据精准可靠,提升关键过程质量控制能力和质量管理数字化水平。三是鼓励“链主”企业或纺织园区管委会牵头建设质量协同平台,实现质量信息、质量知识、工艺经验等资源的有偿开放或共享共创,加强产业链数字化质量协同。四是支持开展纺织产品碳足迹核算试点,建立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机构认证制度,健全行业碳排放权分配和交易制度,推动落实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提升纺织产品生态友好性质量。

强化品牌培育服务。行业协会应加大国际化高端品牌培育力度,助推大型自主品牌企业提升品牌价值和效益。一是继续开展并完善服装品牌价值评价提升工作,帮助企业定位品牌管理能力短板,对接品牌规划咨询服务,借助“外脑”制定品牌价值升级方案。二是深入开展多群体多场景消费行为研究,加强服装消费趋势、时尚流行趋势分析洞察,帮助企业细化品牌定位,优化传播策略,以传统文化塑造品牌内涵,建立消费者品牌认知与深层次情感链接,提高品牌含金量和内驱力。三是整合智库、院校、国内外高端品牌方等专家资源,组织开展服装行业品牌战略管理系列培训,加快企业品牌管理高端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推动企业与知名品牌方开展产品联名、能力帮扶等形式的合作。

优化质量技术服务。纺织行业第三方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应积极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一是加强行业趋势跟踪研判,提早布局技术能力,建立与纺织企业的供需对接机制,更好满足行业检测需求。二是开拓质量技术服务新模式,为纺织企业提供质量诊断、质量改进、质量管理培训、标准制定等质量全寿命周期服务,打造质量技术服务示范标杆。三是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加强创新合作,聚焦关键质量控制技术、检验检测技术、方法和设备研发等行业共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促进纺织行业质量技术能力突破。

 

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